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是各族人民最大的传统节日,普遍有办年货、祭祖、喜庆新年、探亲访友和文娱体育等活动。
办年货 从腊月下旬开始,择吉日杀年猪,做腊肉、腊肠、舂辣椒骨、酿酒、做米花、甜酒、“耳块粑”、缝制新衣、买粉丝、草果、炮竹等用品。
祭祖 壮族、汉族祭祖,礼仪隆重。除夕当天,各家各户大搞清洁卫生,摆好香炉,贴门神、家神、对联,煮粽粑、杀鸡煮肉。备齐节日佳肴后,于傍晚供祭祖宗牌位。壮族的祀物男女分设,正堂高桌为男,右边矮桌为女,左下桌为土地神。摆好供品后,燃放土炮和鞭炮,欢迎祖宗回家过年。汉族祀物是年夜饭的酒菜,摆满神台后,在祖宗神位烧香烧纸钱,点亮一对大红蜡烛,由家长祭拜,请各祖宗回家过年及祈祷吉祥,接着全家从老到小依次向祖宗作揖致敬。这才全家进餐,吃年夜饭(有的称团圆饭)。零点时,家家户户燃放鞭炮,“除旧岁,迎新春”。壮族的除夕灯火通明,通宵达旦。有铜鼓的人家,还在堂屋挂起铜鼓,欢迎爱好者前来敲打,主人以酒菜相待,到鸡啼三遍时,做糯米糍粑,再供祖宗,一直供到初一晚饭前。
苗族,将年夜饭的酒菜置于餐桌旁或火塘边,由户主念名恭请祖先回家过年,每念请一位祖先,就奠酒一匙于地,请完祖先后,吃年夜饭。
彝族,祭祖前先喂狗测事,将饭和肉并列于食器里喂狗,狗先吃肉被认为预示新的一年肉价贵,先吃饭预示来年粮价高。测事后吃年夜饭。接着,悄悄将别家的一两根木柴拿回家,以示“招财”。鸡啼后,各家各户从户外选一块碗大的石头绑好,用绳子拉回家,置石头于神台上,向祖宗祷告“牛马拉回来了。”同时烧香放炮,然后拿纸钱到水井边烧,挑回新水,用新水煮饭,煮甜酒祭祖宗,用一只大粽粑(约3~4公斤米),一只大糍粑(簸箕大)作为专门的供品,由初一起至初五止。
仡佬族,在除夕晚饭后,各家的长子选定一个小山岭,作为祭祖、祭天地神的对象。祭物除节日的酒、肉外,还有一个专门祭祖用的大粽粑,用2.5~5公斤糯米制成,形状和规格大如祭盘,还摆一只最大、最直、最长的大红薯。摆好供物后,主持人燃香,烧纸钱祭祀,祭毕将三碗酒分别倒些下地,表示给祖先作第二餐吃。祭祖是男人的事,女人不能参加。
庆新年 壮族,初一清早,男女老幼穿上最好的衣服,妇女打扮得整齐漂亮,并到井边烧香、贴红纸、抢新水(新年的第一担水)。男人给锄头、石磨、舂碓绑粽粑,慰劳辛苦一年的劳动工具;屋前屋后的果树,都贴上红纸或一块红布,预示新的一年水果丰收。傍晚举行“消帮”(拜祭祖宗神结束,把供品收拾好),各家各户大放鞭炮,开门大吉,迎春接福,举家吃夜饭。
苗族,初一上午吃糍粑,饮甜酒,晚饭才会餐。初一早上测凶吉,主人拉自家一头肥壮耕牛到堂屋,燃放鞭炮,用玉米饭喂食耕牛,并根据牛拉屎尿的先后测凶吉,先屙屎后拉尿就认为新的一年吉利,只屙屎不屙尿就认为不吉利,这个活动流传至今。
彝族,家家户户贴门神和对联,墙壁四周贴满各种彩色的年画,四周柱头、农具、家具贴上红纸。从初一至初五,为祭祖宗时间。
仡佬族,初三拿粽子、酒和锄头到田头搞“开三”。经过叩头拜祭后,用锄头在田地里锄三五锄,就完成了“开三”仪式。认为“开三”能驱除百虫,消除百灾,获得丰收。此外,初一到十五家家户户都给祖先烧香,还祭本寨共同信仰的土地神。
汉族,新年祀庆活动除与壮族大致相同外,还有初二“打牙祭”拜祖先,带熟鸡熟鸭酒饭到祖坟供拜,烧香烧纸,燃放鞭炮。
探亲访友 壮族在初二、初三开始探亲访友,互相祝贺“恭喜发财”“大吉大利”“利市平安”,主家以酒相待,男客敬米酒,女客及儿童敬甜酒和糖米花,青年男女还约会到山坳唱山歌。初三开始,妇女带鸡、酒、糍粑等回娘家向父母拜年,有小孩也一起带去。外祖父母和岳父母已去世的,就“摆他太”,即杀鸡做糍粑摆2桌供品,在大门两侧拜祭已故老人。仡佬族初三以后,新媳妇带粽粑等礼物去娘家拜年。
苗族和彝族,在探亲访友活动中,与亲友互相祝贺,互送节日食品和一起会餐庆佳节,彝族成年人到老年人家拜年时,要先拜祖宗后拜老人,设席待客,谈谈唱唱,欢度佳节。苗族从初三开始到初十,开展到老庚家拜年活动,带给老庚的礼物有腊肉、酒、糍粑等,有的同老庚欢聚时,喝酒“摆白”(讲知心话)达两三天。
文体活动 壮族节日期间,民间业余剧团演出壮戏传统剧目,龙狮队捶鼓鸣锣舞龙舞狮游村,上街拜年、表演。新州、者浪一带壮族男子,按天干地支历法推算出新年的大利方向后,于初一早上结伙“出行”,到大利地,寨与寨之间比赛放土炮,预示新年向好的方向走。
苗族,在初一到初三搞围猎打鸟活动,最大的文体活动是跳坡,活动的主要内容是比赛爬杆,所以又称“爬坡杆”。1985年德峨乡坡场的跳坡人数达3万余人。参加跳坡的人大都是男女青年,穿起节日盛装,每人各带一种乐器,有月琴、口琴、笛子、芦笙等。跳坡开始时,男青年争先恐后地向场上竖的柱子攀爬,谁能按规定的动作又快又好地爬到顶,又倒滑下来,就可得到杆上的酒和肉,还有一些奖品。在爬杆过程中,前来参加活动的苗族青年和邻近的各族青年,团团围绕在杆子周围,有的吹芦笙跳舞,有的弹琴吹笛,有的喝彩助威,非常热闹。有些青年在活动中开展社交,寻找对象。
彝族开展“抹黑脸”和打磨秋。彝族以黑色代表吉祥,能消灾托福,正月初一至十五,青年男女互相追逐,用锅烟灰往对方的脸面涂抹,表示祝福,抹得越黑越好。此外,节日期间还喜欢在村寨旁的晒场上进行打磨秋的文体活动。
仡佬族开展荡秋千、踢毽子等传统体育活动。解放后还开展打篮球、乒乓球、打靶、打飞棒等活动,有的青年男女还聚在一起对歌、吹笛、吹箫、吹木叶,初一晚上通宵达旦。
三月三
农历三月三是壮族、苗族、彝族、仡佬族共同过的节日。当天,各民族都做染色糯米饭,做三色或五六色,各民族都分别以不同方式祭神求福,禁止农事活动3日。
壮族称三月三为“香三”,祥播、革步、金钟山一带过巳日,其余均按三月初三过节。解放前要杀猪杀牛祭祀社神,解放后也还有部分地方杀猪祭社,每户派一男子参加,以求社神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同时,各家各户杀鸡鸭、煮腊肉供祭祖宗,全家带着香烛纸钱去上坟。沙梨、扁牙、者浪、岩茶、介廷等地在节日期间,艺人举行壮剧演出,连演3天,青年男女摆歌场,互相对歌。因此三月三又称歌节。
苗族,父母刚去世的家庭要带上鸡、猪肉、酒、糯饭等供品上坟;刚出嫁的女儿拿一壶酒去供,连续供祭和清坟3年,以后就不再供祭和上坟了。
彝族,三月三是祭神节。解放前全寨凑钱买一头猪来杀,用猪头供祭山神。解放后改为由寨上一个有名望的男子带着鸡、酒供祭山神,祭神后3天禁做农活,不找青菜,不戴雨帽、不撑雨伞,违者受罚。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各民族有关端午节由来的传说,是预防病疫、祛邪除祟、讲卫生、求幸福。《燕京岁时记》载:“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洒之,用涂小儿额及鼻耳间,以避毒物。”谚语云:“端午佳节,菖蒲插壁”,民谣唱道:“五月初五过端阳,吃罢粽子忙插秧。”壮族、汉族、彝族在过节时,除杀鸡、买肉、包粽子或做糯米饭外,认为五月五采的药最好,都开展中草药的采集、交流和病疫防治活动。壮族懂草药的人,当天大量采集各种草药,有的加工备用,有的拿到市场出售。彝族人民在节日期间,有的拿菖蒲挂在大小门上,还将菖蒲根与雄黄泡酒备用,把菖蒲根串起来给小孩戴以此驱邪,促进身体强壮。苗族、仡佬族人民普遍杀鸡或杀狗过节。仡佬族还祭祖,但狗肉不作祀物。
牛魂节
农历六月初六,为壮族牛魂节,壮语称“麻温”。据说这一天是牛王的诞辰。耕牛在劳役中被人呵叱鞭打而“失魂”,故立此节慰劳耕牛,为其“招魂”。当天杀鸡、做糍粑或蒸糯米饭,在牛栏上挂一个装有嫩草的小萝筐,还用手工艺塑造耕牛的形象,以田螺做牛眼,枯枝或竹笋做牛角,柚子做牛身,在太阳下山前,由户主点香向牛栏作祭祀,拿几个糍粑给牛吃,祝它们健康。当天不得打牛,给牛休息一天。
祭神节
农历七月十四中元节,壮族又叫祭神节、耳莫节,是壮族祭祖的盛节。从十四到十六,停工过节。这天,各户人家杀鸡鸭,做“耳莫糍粑”(用糯米与红糖混制成),包粽粑供祭祖先。祭祖由长辈主持,男女老小按辈份依次在祭台前跪拜。长辈在一旁低声念词,向已逝的祖先“招魂”,告诉已送祭品给他们了,请他们保佑家中老少安康。傍晚,各家各户把点燃的香一排排、一行行插在院子周围。有孩子的家用西瓜、黄瓜雕制成各种花式的灯笼,给小孩游行“查夜”,有的还用柚子插上“神香”制成“天灯”竖在一根柱上,驱邪赶鬼。
年节
农历十二月初一,是彝族的传统年节,又称“老鼠节”。年节相当于其他民族的春节一样隆重,节日前每家都安装好捕鼠器,并把捉到的老鼠剥皮,除净内脏,将肉烘干,作为节日的菜肴。节日当天,杀年猪,杀鸡鸭,做米豆馅的糍粑供祭祖宗。清代末期起,受别的民族影响,彝族既过年节又过春节,但年节供祭祖宗和捕鼠习俗已消失。
火把节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彝族的火把节。火把节的由来,有两种传说。一说唐代诏之一的赕诏王被蒙舍诏王皮罗阁所害,其夫人在六月二十四日这天,点燃松明招魂,相沿成习;另一种说是古时候,彝族人民的勇士阿提拉巴,在反抗天王派来敲诈勒索的凶神斯热阿比的战斗中,杀死了凶神,为民除害。天王大怒,放下“天虫”吃庄稼。彝族人民便举火把烧“天虫”,烧了3天3夜,把虫消灭。从此彝族人民每年在这天欢度火把节。每逢六月六日,彝族村寨都集体杀牛,分肉做花椒肉汤敬祖宗。当天下午,青年男女拿着牛肉和紫红色糯米饭,送到最高的山上喂布谷鸟,入夜之后,各人持火把,绕着住宅田间,插松明火把于田埂上,驱除害虫,游巡之后,全寨人于篝火旁弹月琴、吹口弦,饮酒歌舞通宵达旦。每年节日放假3天,远近各寨的彝胞都到隆林彝族最古老的寨堡——塘石背后的装鸟山,举行赛马、斗牛、摔跤、拍毽子等活动。
吃薯节
农历正月十五,是仡佬族的吃薯节。节日所吃的山薯,是头年春天专门种植的,到了冬天,把一窝窝10来斤重的山薯挖回来,凉在楼上。节日当天,包粽子或舂糍粑,杀鸡杀鸭烧猪腿,将煮熟的山薯切好,盛放在大碗里。傍晚时分,张灯结彩,在正堂摆餐桌,酒菜摆齐后,由当家人开餐。当家人举筷先夹吃山薯,表示当年庄稼颗粒饱满,粮食丰收;次夹猪肉,表示当年有年猪杀;三夹鸡肉或鸭肉,表示今后鸡鸭成群不病不瘟。接着,全家齐端酒碗饮酒,表示当年生产风调雨顺,仪式结束后,就自由饮宴。
捉虫节
农历六月初二,是仡佬族的捉虫节。相传在古时候,仡佬山冲连年虫害成灾,放鸡鸭下田捉虫,请巫公道师念经施法,都不能消灭害虫。六月初二这天,有个外嫁的妇女甲娘,带着孩子回家走亲,因家境贫穷,没有带上礼物,心里十分难过。在田边歇脚时,孩子便到田里捉虫(蚂蚱)玩,一下子就捉了好几袋,甲娘拿来作礼物送外公外婆。把虫洗净油炸,香脆可口。事情传开后,大家都出动捉虫,终于扑灭了害虫。甲娘死后,人们为了纪念她,将六月初二定为捉虫节。每逢节日,都杀猪敬祭,嫁到外地的妇女也回娘家共度佳节。当天,各村寨男女老少聚集村前,敲锣打鼓,手执鸡血染成的旗子,排成长队到田间游行,见虫捉虫,并插上小旗,以示对甲娘的怀念。这个节日一直相传至今,但除虫已发展到使用农药喷杀。
吃新节
夏收前后,仡佬族品尝新登场谷物,称“吃新节”。夏收较早的村寨,多在农历七月第一个“辰”(龙)日或“戊”(狗)日举行;夏收较迟的则在八月间“巳”(蛇)日举行。因此有“七吃龙”、“八吃蛇”的说法。
节日活动有采新、祭祖、吃新。当天,各户分头到田地里,选摘一些成熟的粮食回来加工煮一碗,又把新采回的瓜菜,与肉类煮成菜肴,先用来拜祭“开荒辟地的祖先”,才能开始吃新米。磨基仡佬族在过节时,先拿酒肉和新米到田头去祭,然后在田里选三穗最长最大的小米,拿回家挂在灶上,全家即可以吃新粮。
拜树节
相传仡佬族有一户先辈,带着祖公婆的香炉和灵位,最先从贵州迁徙到县内的么基村下冲屯时,没有房子安置祖公婆的灵位,只好将寨傍的两棵老青刚树掘洞安置。从此,这两棵树便成了仡佬族的祖树,全族决定在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为祭祀祖宗树的节日,“拜树节”便成习至今。
祭祀所杀的一头黄牯子牛,由族里3户人家合伙献出(合伙养或凑钱买均可),每年3户,周而复始。祭祖前几天,首先杀牛会餐,除本族人参加外,还邀请附近各族同胞参加,只吃牛下水及其它酒菜,牛肉平分各人一份,牛心留到八月十五祭祖树。由族里的“大房”主祭。开祭时,杀两只小公鸡(每只约半斤),分别摊成头、翅膀和脚2份祀品,用红纸包好,将左翅左脚的一份送进祖公的树洞,另一份送祖婆的树洞。用红纸封好树洞后,主祭人向祖宗树跪下祈祷,敬酒、鸣炮,祭毕聚餐,并将牛心分给各户的大房,每人一片。
牛王节
农历十月初一,是仡佬族传统节日牛王节。有两种传说:一说农历十月初一是牛的生日,为感谢牛辛勤奉献而过此节日;另说是古时候,仡佬族的祖先受官兵围攻,生命财产毁在旦夕,幸得一头老牛引路,将大家引渡过南盘江来到金钟山脚下避难,开山劈岭定居下来。仡佬族人民为纪念这一历史,就以祖先来到隆林的那天(农历十月一日)为节日,家家蒸糯饭、杀鸡鸭、备酒肉,敬奉“牛王菩萨”,让牛在家休息,并用2个糍粑和嫩草喂牛。
禁 忌
生产禁忌
播种禁忌 壮族和苗族播种最忌逢“地火”日和父母去世日,说是违忌会使秧苗枯死或家中多灾多难。因此,有请道公看皇历、择吉日下种的习俗。苗族最兴在狗日(戌)、马日(午)、鸡日(酉)、猪日(亥)播种,认为这4天是播种的吉日。
彝族,播种时先拿一点种子放在一块瓦片里,洒上几滴油,在火上烘,边烘边念一些种子发好芽、结满果的吉祥话,然后拿去下种。
插秧、护理、收割禁忌 彝族,插秧这天忌逢“种子日”,即按天干地支计算,打雷是已日,亥日就不能插秧。护理秧苗时,也要主人先念几句吉祥话,说“现在我把你来护理,草缩脚,你伸根,草缩草死,你生你旺,你茂你伸腰,你旺你背包,你茂你成熟,熟了我再来收”。念毕后,其他人才能耘田。收割时,收完最后那块田或地,将落在地上的粮食捡上来,俗称“招粮魂”。捡粮时,边捡边念,“粮食祖宗,粮食的子孙,粮食的魂跟我来……”然后把粮食放在口袋里,但不能往后看,只许往前看。
偏苗收玉米的前一天,各户主人先去自家地里要5~11苞玉米(只能单数),把玉米煮熟后,摆在正门口,主人左手抱一只公鸡,右手拿一把镰刀,口中念些吉祥话,念毕,把镰刀往后丢,直丢到刀口向家为止。因刀口向家意味吉利,这种仪式偏苗称“喊粮魂”。喊粮魂完后,次日方能去收玉米,这种习俗一起流传至今。
仡佬族在秋收时,农历八月十五日以前,禁新谷、高粱、狗星草进家。到尝新节吃新粮以后,新谷才能进家。仡佬族还有禁踩秋习俗,每年立秋之日,全族禁止从事农事活,认为立秋之日是夏秋交替之时,到地头做工会碰上邪气,粮食就失收,仡佬族常有“一年踩秋,十年不收”之说,这种习俗现在仍然流传。
生活禁忌
壮族出门前,煮的饭菜不熟,或遇见鸟兽死在路上,突然有树倒、石塌山崩,意味此行必定不吉利。乌鸦和怪鸟到屋顶和门前树上停。就意味有人死。去探视别家的病人,要选择吉日,否则病魔缠住自己。
仡佬族平时不能站和停在门口或坐在门坎上。家有远行的人,任何人不能说不吉利的话。
彝族忌吃狗肉,少数妇女不吃羊肉。
婚姻禁忌
壮族结婚时忌雷响。认为这是预示夫妻一方早死或离婚。
彝族办婚酒时,与新郎新娘同桌的人不能是鳏、寡、孤、独或再婚和改嫁者。
节日禁忌
壮族正月初一不得吹火砍柴,以免引起风灾,不得扫地,以免走财。正月初一至初三,火灶要一直燃火,不能熄灭,表示全家全年烟火不断,不能缝补衣服,以免受人鄙视。正月初一到开春止,不得舂米推磨,以免家庭不和睦和影响当年收入;妇女不得梳头,不戴白头巾,以免家里有白事;不许打破碗,以免来年有灾祸。
农历三月三将枫树叶和杨柳插在门口和头上,可以避免苍蝇和蚊虫的干扰。六月六最忌雷响,雷响意味着该年天旱或是虫灾;六月六若见苞谷撒花粉,意味着要死人。
苗族在过春节吃第一个粽子时,不得乱丢粽叶子,以免火烧房子、起大风。正月初一到十五不得推磨舂米,以求风调雨顺,过后找吉日开磨,才得磨米。初一不准用火灰烧糍粑,以免生疮;早上睡觉晏起的人,家里人不得叫起床,认为叫了会有跳蚤。正月初一和初八不准煮饭,不准用汤泡饭,因为初一和初八是粮食日,煮饭和汤泡饭会“惊动粮神”,天就刮风下雨冲走粮食。
彝族在正月初一不煮青菜,认为初一煮青菜田地里草就茂盛,吹火会被风吹倒房子;妇女不出门,不做针线活;人人不能吃粽子,以免田坎垮;不烧粑粑,以免生大疮;不准洗衣、晒衣、不吃青菜。三月节上山祭神时,30岁以下的男子和妇女不能上山参加祭神。
仡佬族正月初一不能扫地,也不能挑水、动针线、晒衣服;初一到初三,妇女不登门拜年。
妇女禁忌
壮族祭神时,妇女不能参加,男人于祭神前夕不能行房事,孕妇的丈夫也不能参加祭神。孕妇严禁跨过所用的工具、农具、特别严禁跨过1~4岁的小孩,认为跨过的小孩会引起死亡投胎。媳妇不能上楼,否则祖宗会责怪。
彝族妇女不得在神位和炉灶对坐或背坐。除年纪最大的寡妇外,妇女不能上楼,认为楼和神位一样高,妇女应比男人低一等,媳妇用过的东西不能拿上楼,否则就会大祸降临。
仡佬族女人不能参加祭祖,认为女人是养孩子的,不干净,参加祭祖是不礼貌的。女人不能上栏棚睡觉。妇女不能在公公面前摘头巾。有两人在谈话时,女人不能从中间穿插而过。
汉族孕妇的衣裤不能晒在房屋前面,更不能凉晒高处;孕妇不能吃动物咬伤、咬死或病死的家畜家禽。不能吃腌过的鸡肉和鸭、鹅等脖子长的动物,不能吃螃蟹、鱼肉蛇肉,否则胎儿难产、五官不正。孕妇一般不踏入洞房,更不能摸新婚夫妇被单、枕头等床上物;不能看戏,认为剧中的花脸相貌古怪,看后会使胎儿面花。孕妇不能探望坐月的妇女;不能看养仔的牛、马、羊、猪、狗等,否则会把奶带走。家中有孕妇,不管动土、挪动家具、煮饭用的铁三脚架等,如需搬动要请示土地神,否则会坠胎。产妇不能吃孕妇禁忌吃的东西外,还另加禁吃大蒜、葱和会啼的公鸡肉;产妇不能出红房(产房),更不能进入他人屋,产妇凉晒的衣服、小孩尿布不能超过房屋前面,也不能高过人头。
媳妇不能在娘家和野外生孩子,否则被视为污秽之事,将会被父母兄弟和别人看不起。
丧葬禁忌
壮族在死者未入土前,灵前日夜点灯烧香,子女妻媳睡在棺材旁边地板上守灵,不准睡高床,不准吃荤;父死,儿子90天内不能剃发须和梳头。母死,儿子在120天内不准剪发剃须,因母亲十月怀胎,三年哺乳,劳极恩高;在90天、120天内夫妻不能同床,不能骑马、高声讲话、坐高凳或在外耍风流过夜以及饮酒猜拳等。父母死,3年除服后,才能挂红贴对联。从丧家办葬事回家,身有“晦气”,不能直接下地干活,要先在家睡一夜。
白苗为父母办丧事期间,子女不得戴帽,不得包头。
彝族家里死了人,用刮了皮的青麻作为戴孝标志,绑头帕上。死者出殡1个月内孝子不剃头,不洗衣,不盖布,不戴手饰,3天不洗脸。
仡佬族死人埋葬后,剩下的石头和木板等东西不能再拿来用。
其他禁忌
仡佬族祖宗神台不得放辣椒,说是放了会头痛;神台不得放狗肉,放了会瞎眼;青刚树下(指八月十五拜的那棵祖宗树)不得大小便,犯了就生疮拉痢,不得在树下乘凉,否则会发疟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