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坡节”是苗族独创的、最隆重的、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据当地人讲,最初的跳坡节是由偏苗人发起的,后来其他直系也逐渐参与进来,之后节日越来越热闹。跳坡节是从每年的正月初二——初十四在不同的坡场流动,其中以正月初九的乡政府驻地举办的跳坡节最为隆重。跳坡节是苗族人民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跳坡”汉语谐音是“勾倒”,含义是踏着初春的青草和鲜花,绕着山坡,享受人与自然的美。①其由来有多种说法。据笔者多年考究有如下数种由来②
“杨楼老人”创办说:
相传大约600—800年前,苗家祖先“杨楼”(杨喽郎)率众家族从中原到贵州,跨越南盘江到达现今隆林县境内的德化乡定居,杨楼老人一生勤劳持家,家境殷实,是当时苗冲远近闻名的富户。然而美中不足的是杨楼老人夫妇一生没有儿女,年过花甲庞大家业却后继无人。不过,杨楼老人一生胸怀宽广,虽无子女却乐做行善积德之事。杨楼老人想到,虽然自己没有儿女,但要是自己把苗冲成千上万的苗家儿女视为自己所生,他们不就是自己的儿女吗?如果把自己的家业财产为他们办好几件大事,那自己死后就不会留下什么遗憾了。杨楼老人把自己的想告诉了妻子,得到妻子的赞同。于是他们就在德化当地出资创办了一个坡圩给人们做生意。为方便人们来往,他们夫妇又在圩场的水沟里修建了一座小石桥。逢过年过节青年人无处玩乐,也来坡圩玩乐,杨楼老人就在圩场中间立起了一株三丈多高的带树冠的杉树,给年青人躲阴凉,再把把自己酿制的甜酒、腌制的腊肉无偿拿出摆在杉树脚下中间,供所有年青人品尝。年青人们酒足饭饱之后便在此载歌载舞,流连忘返。一传十,十传百,数百里的苗冲姑娘小伙都喜欢到杨楼老人创办的坡圩来游玩娱乐,结交朋友。杨楼老人百年归天那一天,正好是猴年春节大年初九,苗家青年男女从四面八方赶来为他们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往后每年的正月初九,苗冲方圆百里男女老少都聚集到德化来缅怀杨楼老人的丰功伟绩,姑娘小伙子们则在这里通宵歌舞,交友娱乐。有的还在这里寻找到了自己的终身伴侣。年年岁岁,岁岁年年就演变成一个盛大的跳破节。所以德峨圩也叫“猴街”、“德化桥坡街”。
“孤寡老人”创办说:
自从中原浪迹到隆林县境内定居,因苗家人大多居住在山坡上,与山坡结下了不解之缘,所以每年春节便三五成群在这个坡或那个丫口玩,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跳坡的习俗。后来,有些向世人施行善心以求得祖宗赐给贵子的人家才把坡搬到平地上来,所以现在才在平地“跳坡”。民间能创办坡场的人大都是无儿无女或是有女无儿的人家,这种习俗一直流传到现在,所以各地苗族不断组织新坡场,在坡场中心立一根笔直,高两丈多的木杆就是坡场的标志。
“生存”演变说:
苗人经过多次迁徙到隆林县居住。为了保存民族根脉,又迫于受医疗条件的限制,为避开蚊虫蛇蝎的侵袭爬到高山上扎个茅草房安居下来。山中经常遇到虎豹豺狼的侵袭,苗人就通过爬树来躲避灾难,所以聚会时在不同的山头树一个高杆,既为探路做路标也为躲避野兽做防备。后来人们就从被动转向主动,团结起来打野兽,把猎物挂在高杆上,将猎物见者有份的分给男女老幼。人越来越多,聚会越来越隆重,父母老人去商议正事,年轻人就借聚会的时机谈情说爱。久而久之,山中的野兽也少了,人们就把杆商议轮流插在不同的地方来聚会,这样就形成了流动的坡场。
“祭祖”战争说
传说古时候,苗族受到外族入侵,进行了残酷的战争。有一次苗族队伍被打散,在年初九时,首领蚩尤派人在一个山堡上竖立一个高大笔直的木杆做旗杆,顶端挂一面战旗迎风飘扬。他又组织一群男女青年围着旗杆、山堡吹芦笙、跳舞、唱歌,声音远扬,被打散的士兵听到熟悉、热闹的声音,就一个个从深山密林里出来,蚩尤就在战旗下召开了决定民族命运的民主军事会议,做出重大决策。选拔将领和勇士,后来蚩尤不幸被敌人谋杀,苗人惨遭挫折,成群结队离开家园。流落各地的苗民非常怀念民族英雄,不论迁徙何处,过年时都在附近山坡组织纪念活动。这一活动久而成俗,逐步演变至今。今苗族跳坡场上那高高耸立的坡杆和上面挂的红布,就是象征当年的旗杆和战旗;坡杆上挂的那壶酒和腊肉象征士兵出征带的水和事物;爬坡杆比赛象征当年选拔勇士的壮举和对力量的赞颂;在坡杆下吹笙、跳舞等活动,就是象征当年用笙歌召唤队伍的重现;爬坡杆夺冠者,允许他挑一位姑娘为妻,是后世人们希望英雄与美女完美结合的理想化和对英雄的奖赏。
“历史议事”演变说:
跳坡节是古代苗族聚会议事活动的演变。最初跳坡节其功能并非单纯娱乐,更重要还在于聚族商议决定族人命运的大事,而决定族人命运的事情多为战争和迁徙。因此,自发或有组织的集中各支系,联络各村寨族人,以求共同行动,不仅是很自然的事情而且是很必要的事情。民族之间的山寨、山头需要有往来处理一些事物,大家就商定在某一个地方会面。一开始头领们按期会面,布置杀鸡宰牛的聚会,后来发现聚会的食物吃不完,就商定下次带上家属,慢慢的人群就壮大起来,老人前来商量议事,年轻人前来寻找心上人。聚会的形式规模也越来越大越隆重。从象征意义上看,现在坡场中的“坡父”、“坡母”是指古代主持族人聚会议事的首领,爬坡杆比赛即为古代族人选拔勇士的活动。
跳坡节的程序环节
每年正月初二到十四都是跳坡的日子。在这近半个月的时间里,各地苗族同胞按传统习惯聚集造坡场尽情的开展娱乐活动,欢度春节。活动项目繁多,其分为喊坡、赶坡、闹坡、射坡、跳月亮五大环节。
喊坡:由年满50周岁且身无子女的夫妇向“齐竺偻”(寨老)申请获准在指定的场地举办盛大的跳坡节资格后,走家串寨、挨家挨户去喊话:每到一处先放一轮火炮,希望人们在春节到他创办的坡场去“跳坡”。喊坡词为“太阳出来照山坡,锦鸡报晓已出窝。今天是个好日子,我来主办德峨坡。阿叔、阿婶、阿妹、阿哥,快快来啰!快快来闹德峨坡!”
赶坡:喊坡过后,苗族青年男女梳妆打扮身着节日盛装,挎着背包,带着苗族特有的乐器——芦笙、月琴、三弦、口弦、展积、缺口箫等相邀赶赴坡场,一路笙歌一路情的来赶坡。
闹坡:这是整个跳坡活动最隆重的场面,其高超已经达到狂欢境界,其丰富内容也集中体现在闹坡中。丰富的内容为祭坡杆、爬坡杆、芦笙踢杆舞、月琴弹唱、打陀螺、打磨秋等文体活动。
射坡:闹坡过后苗族青年男女在众多的异性同伴中寻找自己的意中人,相中自己的意中人后就抢走她的头巾,若姑娘有意则紧随其后追逐,小伙子舞动着抢来的头巾跑跑停停,姑娘好像不情愿地、羞羞答答的紧跟其后。
跳月亮:夜幕降临,坡场上青年男女成群结队,手持松枝、火把,嘴含口弦,伴月吹笙,邀星倾听月琴声,互相交流和切磋技艺,交情娱乐。坡场、山沟、寨旁、路边青年男女成双成对,谈情说爱,吹木叶对情歌,直至拂晓。不少未婚男女从此结为知己,或比腰带订下终身之约。(“拿我的头圈比你的腰带”。小伙子的头上包缠的头圈打开与姑娘的腰带比长短,如果长度相等就说明两人是天生的一对)
在德峨乡的跳坡节中,从喊坡的“寨老”以苗歌召集众人;赶坡人一路笙歌一路情的来聚会;到闹坡众多文体表演的狂欢境界;再到射坡求爱、跳月亮谈情的美妙场景,偏苗民歌、器乐演奏及其舞蹈表演都是围绕社交沟通、祭祖祈福和求偶谈情等社会功用而展开,几乎节日的每一环节的进行都离不开音乐的衬托与铺垫。
“苗族跳坡节”与周边民族的关系及影响③
隆林各族自治县是我国仅有的两个各族自治县之一。分别有汉、苗、彝、壮、仡佬五个民族。这是由于长期的历史活动,各民族慢慢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壮族主要分布在地势较低的平坝、泥山、河谷地带,苗族主要居住与地势较高的南部石山地带,彝族、仡佬族主要与苗族杂居于此。各个民族踏着不同的历史步伐走在一起,和睦相处、互通有无。从解放前共同抗击阶级敌人的“龙登连起义”、“陶保事件”④,到苗族妇女杨刚奶领导各族人民的联合起义,都是充分证明五个民族彼此亲如一家,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经济上的频繁交流,使得各族之间有了良好的沟通交流。生活中,苗族老大娘收养彝族族孤儿,彝族族老大哥帮助苗家人救火而身负重伤等感人故事。语言上,由于苗族人口比例大,同寨的彝族、壮族和汉族等,不管从男到女,从老到少,基本上都懂得讲苗话。多用苗话交谈。节日里,苗族同胞盛情邀请彝族、壮族、汉族等前来参加“跳坡节”,显示出一派和谐的景象。
(编辑:杨登良 编审:罗明考)
注: ①②参见《隆林苗族》编写组编《隆林苗族》,内部资料,2002年整理 P10
③参阅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编《广西苗族社会历史调查——隆林各族自治县苗族社会历史调查》广西民族出版社,南宁:1987年8月第1版 P50
④参阅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编《广西苗族社会历史调查——隆林各族自治县苗族社会历史调查》广西民族出版社,南宁:1987年8月第1版 P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