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林各族自治县境内山清水秀,风景秀丽,鸟语花香,如诗如画。境内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金钟山和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大哄豹。金钟山自然保护区和大哄豹自然保护区境内林海浩瀚,古木参天,勾藤攀延,流泉四溢,地理环境独特,经过漫长自然演替而成的原始森林中四季均有不同种类的花果,为野兽鸟群活动、栖息、繁殖创造优越的条件,据调查,金钟山自然保护区有兽类30余种,鸟类有150余种,大哄豹自然保护区有野生动物4目8科13种,本节只将灵猫、林麝、鬣羚、蟒、穿山甲、原鸡等6种珍奇动物予以记述。
灵猫 灵猫有大灵猫和小灵猫,在隆林各族自治县者浪等9个乡镇的22个村的山地中均有分布。大小灵猫同为灵猫科,其区别为大灵猫体型较大,重约在5公斤以上,小灵猫在5公斤以下,大灵猫尾具约有9个黑白相同的环代,故又名九节狸,小灵猫亦具黑白相间环代,其黑环约有7个,故又名7节狸。灵猫的皮张常叫香狸皮,大小灵猫肛门附近均有分泌腺,其分泌物可提为香味浓馥、经久不退的高级香精——灵猫香,在国际市场上很受欢迎。人工饲养灵猫用于取香在国内已早成功。灵猫以多种小兽、小鸟、蛙、鱼、昆虫以及野果等为食,故在消灭鼠害方面亦有一定作用,其皮张可制裘,小灵猫之针毛尚可制皮和刷子。
20世纪50年代隆林县境内大部分地区均有大小灵猫分布,由于滥捕乱猎,现在大灵猫在大部地区已基本绝灭,唯小灵猫目前在大部乡村的山地尚有分布,但数量亦在减少。
林麝 林麝在隆林各族自治县隆或等9个乡镇的39个村的山地有分布。此类动物在鹿科动物中最低等的了,具胆束,雄者无角面具有上犬齿形成的缭牙,体型较小,重约10公斤,体橄榄褐而代灰色。颈前有白色纵纹,毛甚粗糙,以至被认为是中空的,在雄者的鼠蹊部有呈求原状的麝香腺,其分泌物是珍贵的麝香,香味甚浓,尤以发情季节分泌更为旺盛,麝香不仅是高级香精的原料,更重要的是我国传统的名贵药材,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强烈的兴奋作用,在很多国药中均有配伍。我国出口的麝香在国际市场上亦深受欢迎。
在旧社会,一般是杀麝取香的方法来获得麝香,对动物资源破坏极大,新中国成立后,转为人工包头林麝和体取麝,林麝的肉细嫩美味,是乘上佳肴,林麝较一般鹿的繁殖为高,一岁多可性成熟,秋后发情,孕期6—6.5个月,每产1—3仔,虽然林麝的繁殖力强,在隆林县境内的分布较广,但因近年来过度狩狩,其数量在逐步减少,现列为国家三类保护动物。
鬣羚 鬣羚在隆林各族自治县的德峨等四乡的9个村的石山一带有分布。鬣羚又叫苏门羚,隆林群众称之为“山羊”。体重在60—100公斤之间,毛较粗疏,全身为灰黑色,因颈背有鬣毛,故名鬣羚。鬣毛随年龄而有变化也愈多,面部有眶下腺,尤以雄者在发情季节分泌旺盛,其白色的分泌物呈环丘状,堆于腺之开口处。雌雄均有角,角基有环状嵴突,角尖较细,略弯向后方,雌者之角较短细。
鬣羚生活在石山地区,其性能弹跳力强,在悬崖险石间活动自如,以多种植物为食,以各种草和木叶为最。鬣羚在秋季交配,每产一仔,性较烈,危急时,敢于犬和人斗,其肉可食,味以羊肉不相上下,皮可制革。鬣羚原在隆林县境内大部分石山地带均有分布,但由于人们缺乏保护野生动物的认识,滥狩乱猎,使之鬣羚已大量减少,现列为国家三类动物保护。
蟒 又名南蛇,在隆林各族自治县境内大部分地区有分布。蟒是人们既又熟悉而又恐惧的动物之一,为我国最大的蛇类,体橄榄灰色,体背有黑色花斑,在肛门两侧各有一小角状突起,是为残余的后肢代。它证明了蛇类的远祖是有脚的,由于特定的环境相适应和运动方式的改变,才逐步演化成现在这种形态,这对研究蛇类的演变和动物与环境相适应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蟒因其肉味美,是南方人尤其两广人的乘上佳肴,加之皮可制乐器和装饰品,故常被人们滥捕乱捉。又因有的群众误认为蟒是有毒的且对蟒有一种特殊的恐惧和憎恨心情,只要见了就想消灭,其实蟒是无毒而又没有乱伤人的蛇类动物,而在消灭鼠舍上却是最得力的动物,是对人类有益的动物之一。由于人们缺乏对蟒益处的认识,1958年后滥捕乱捉成风,使蟒日趋减少,个别地方已灭绝,现列为三类保护动物。
穿山甲 穿山甲在隆林各族自治县克长、金钟山等9个乡的各村山地均有分布,以泥山地区为最。穿山甲是一种人们较为熟悉的动物,体具履瓦状排列的鳞片,鳞间有少许疏毛,胸、腹部无鳞,吻尖,口内无齿,舌细长,爪强大。穿山甲以蚁为食,每当捕蚁食时,以爪开蚁巢,然后伸舌入蚁巢中,待蚁粘满舌时,便收舌吞食蚁类。
穿山甲因其可大量消灭的白蚁,故对人有益身上其鳞片又可入药,对医治小儿出麻和产妇摧奶有很好的疗效;其肉不但美味,还可医治风湿病;血可医治胃病,胆可补气补血。穿山甲全身都是宝,故常为人们所捕猎,仅以甲片而言,仅岩茶、扁牙两个乡,每年收购量均在1—3百只以上,因人们的大量捕猎,使穿山甲大为减少,近年来宣传贯彻野生动物保护法,穿山甲列为三类保护动物,人们对保护穿山甲有所认识,捕猎行为有所下降。
原鸡 原鸡在隆林各族自治县的革步、者浪、隆或、介廷等四个乡六个村的山地有分布。
原鸡体重一公斤,雄者外形酷似家鸡但较小,头上有肉冠,后侧的肉重及祼出的脸均为红色。由颈到腰部羽毛多呈矛状,体之羽毛亦较艳丽,常在晨昏鸣叫,鸣叫似家鸡为“略—略—略”,不过较为短促一些。原鸡在春季为繁殖季节,筑巢较简陋,仅在地势的凹陷处铺以木叶杂草等即成,产卵数枚至十几枚。经脬化后即成小原鸡。
原鸡是上等野味,肉味比家鸡鲜美,甜脆可口,故常被人们捕猎,使原鸡逐年减少,原有原鸡分布的态复萌部分地带,已趋于灭绝,原鸡本是热带的鸟类,以往仅知在海南岛、云南南部及广西的南宁地区有分布,经1983年考查在隆林各族自治县境内的隆或、界廷、岩茶、祥播、革步等乡均发现有原鸡的分布,这便把人们的已知的原鸡分布的最北缘,更向北推了一大步,原鸡列为国家三类保护动物。